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蔬菜園地 >> 瀏覽文章
在溫室大棚中,光照環境和溫度是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,它們對大棚植物的作息產生著深遠的影響。合理調控光線強度和光照時間,以及維持適宜的溫度,將有助于促進植物生長、提高產量,并確保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。
要想讓大棚作物休息好,要滿足兩個條件:一個條件是黑暗的環境,另一個條件就是適宜的溫度。
一、黑暗的環境:
其實黑暗的環境本是無需調節的,因為夜幕總是如期而至,隨著夜幕的降臨,大棚覆蓋物的放下,大棚作物停止了光合作用,進入休息狀態。但隨著大棚設施的越來越高級,很多大棚里安裝上了補光燈,這原本是一項很好的措施,可是很多卻存在過度補光的行為,不光是白天天氣不好時補,夜晚也是長時間補。在夜晚長時間的補光,打破了作物自身的生長規律,久而久之,必會引起作物代謝紊亂。
二、適宜的溫度:
在正常天氣情況下,人們通過即時調整放下大棚覆蓋物的時間,基本可以把夜間溫度控制在一個相對滿意的范圍內。那么,什么樣的溫度才是有利于作物休息令人滿意的溫度呢?一定要心中有數。
大棚作物在上半夜其實是處在半休息半工作的狀態,因為作物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——把光合產物運輸出去,一般認為在上半夜保持18-20℃既有利于降低呼吸強度又有利于光合產物的運輸。到了下半夜,隨著光合產物運輸完畢,溫度降低至15℃左右,有利于進一步降低作物的呼吸強度,減緩作物的各種生理活動,使作物進入深度睡眠。一旦偏離了這個范圍,就會帶來不良影響。
比如有人喜歡早放棉被,保持較高的夜溫,就會增強作物的呼吸強度,白白消耗掉很多能量;也有人偏好晚放棉被,保持較低的夜溫,較低的夜溫雖有利于降低作物的呼吸強度,卻不利于光合產物的外運,時間久了,就會造成作物的消化不良-光合產物在葉片中積累致葉片變黑變厚變硬,甚至扭曲變形,最典型的像黃瓜的蛤蟆皮葉。如果夜溫長期在10℃以下,就會造成作物的冷害。
隨著今后溫度的逐步下降,人們還要多措并舉,做好大棚夜溫的調控,一般來說,在黑暗的環境下,溫度合適了,作物的作息也就能好了。
有意向參加蔬菜種植技術培訓,可跟工作人員聯系!